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形成了血压。在过高血压的“驱动”下,血流对血管壁形成的“冲刷”也就更加猛烈,血管长期处于这样“不舒服”的环境中,势必苦不堪言。

细小动脉首当其冲。在疾病初期,细小动脉为了表达自己的“不满情绪”,常常发生细小动脉痉挛。这时,如果患者朋友们听从细小动脉的“心声”,及早地改善生活习惯并坚持治疗,细小动脉也就和您和平相处,不会发生进一步的病理改变。
如果您对此“不闻不问”,长期忍受着大负荷的细小动脉就会自己“另谋出路”,在逆境中改变自己,让自己变得又硬又缺乏弹性,细小动脉的管腔变窄,输送到组织的血流速度就会减缓。分布在颅脑、肾脏、视网膜等处的细小动脉发生了病理改变,就会进一步影响到脏器功能,导致靶器官受损。
比起细小动脉和小动脉而言,中、大动脉毕竟要结实许多。但“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”,长期处在高血压的血流冲刷下,中、大动脉同样难堪其负。血压过高时,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会损害血管内膜,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,血液中的脂质更加容易沉积在血管壁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。
反之,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正常舒张功能减弱,血管壁的僵硬度增加,血压又会升高,两者之间互为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。当心脏的冠状动脉、颅脑血管这些要塞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,这两个靶器官发生冠心病、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了。
在进行高血压的靶器官评估时,我们常常会使用超声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(IMT)和斑块,有助于我们判断高血压对大血管危害程度,对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价值。